中華傳統(tǒng)體育文化—毽球

  毽球運動,民間俗稱“踢毽子”,是我國特有的一項具有民族色彩的體育運動,在我國的京、津、滬及河北的承德等地區(qū)民間傳統(tǒng)踢毽子有著廣泛的群眾基礎,多年來長盛不衰。

  毽球已經有上千年的悠久歷史,是從我國民間古老的踢毽子游戲衍生而來。據傳,毽子為蹴鞠之戲二十五法中之一,為黃帝所作。另據歷史文獻及出土文物證實,毽子在我國漢代就有開展,隋、唐時十分興盛。宋時,高承在《事物記源》中載:“今時小兒以鉛錫為錢,裝以雞羽,呼為毽子,三四成群走踢,有里外廉、拖搶、聳膝、突肚、佛頂珠等各色。”對毽子的制作及踢法做了詳細的記載。明清時期,關于踢毽子的記載很多,如明進士劉侗在《帝京景物略》中,以民間諺語的形式說:“楊柳兒青放空鐘,楊柳兒死踢毽子。”至清末踢毽子已達到鼎盛時期,參與的人越來越多。清代潘榮陛在《帝京歲時紀勝》中形容踢毽子:“手舞足蹈,不少停息,若背若面,若背若胸,團轉相擊,隨其高下,動合機宜,不致墜落。”由此可見當時民眾對于毽子游戲的嫻熟。

  圖片來源:www.gdcyl.org/article/showarticle.asp?articleid=141537

  我國少數民族也有類似毽子的游戲。如侗族、苗族、水族的手毽以及侗族的哆毽等,都是在毽子的基礎上變異產生的。毽球既可以作為正規(guī)的比賽項目,亦可不受場地限制,在室內或室外空曠的地方隨意游戲,規(guī)則簡單、操作方便,并集娛樂性、健身性和競爭性于一體,廣受群眾喜愛。20世紀40年代始,我國部分地區(qū)開始定期舉行踢“過河”毽的比賽,廣州出現了“網毽”比賽。隨后,毽球運動在場地、規(guī)則方面逐漸完善。

  正式的毽球比賽場地長11.88米,寬6.10米。場地中間畫一條中線將場地分為兩個區(qū)域,并在中線上設球網。毽球由毽毛、毽墊等構成,毽毛為4支白色或彩色鵝羽成十字形插在毛管內。賽隊由6人組成,上場隊員3人。發(fā)球隊員在本方開球區(qū)內自拋自踢至對方場區(qū),然后雙方隊員用膝以下部位踢球,或用膝以上部位觸球,組成進攻和防守,雙方按規(guī)則將毽球擊入對方場地內而不使毽球落在本方場內。每方最多踢球不超過3人次,一個人不能連續(xù)踢兩次和觸兩次球,否則違例,由對方發(fā)球或得分。掌握發(fā)球權一方,將球擊入對方區(qū)域內,或對方失誤則算得分,該隊可連續(xù)發(fā)球得分直至本方失誤則換發(fā)球。比賽采用三局兩勝制,第三局采取每球得分制。

  1928年12月,上海市在舉辦的“中華國貨展覽會”期間,舉行了首次踢毽子公開比賽。1933年10月,踢毽子比賽出現在全國體育運動會上。20世紀30年代,涌現了一批全國聞名的踢毽子能手,踢毽技術在普及的基礎上得到了提高,各種踢法豐富多彩,高難翻新的動作層出不窮。

  新中國成立以來,毽球運動日趨完善和規(guī)范。1961年,中央新聞電影制片廠拍攝了《飛毽》一片,介紹了踢毽運動的歷史和踢法。1963年,踢毽子被列入國家提倡開展的體育活動,并編入了小學體育教材。1984年,毽球被列為全國正式比賽項目,并先后在北京、蘇州、廣州舉行了毽球邀請賽和錦標賽。1987年9月,中國毽球協(xié)會成立,標志著毽球運動進入了新的發(fā)展階段。毽球比賽分別在1995年、1996年和1999年進入全國少數民族運動會、全國農民運動會和全國中學生運動會。到今天,毽球成為我國全民健身的重要內容,每年一屆的全國毽球錦標賽、中國學生毽球錦標賽已形成制度,毽球運動得到了蓬勃發(fā)展。

  改革開放以來,毽球在中外體育文化交流互動中開始走向世界。1999年11月,由中國、越南、德國、匈牙利、老撾等發(fā)起成立了世界毽球聯(lián)合會,2000年,第一屆世界毽球錦標賽在匈牙利舉行。毽球以嶄新的姿態(tài)活躍于世界體育舞臺。

  參考文獻:

  謝成超,黃山鷹.毽球的體育文化價值探究[J].中華文化論文,2011,(4):40-43.

  龍明.毽球運動發(fā)展研究[J].體育文化導刊,2011,(1):71-73.

  孫弘,李琴.一項深受大眾歡迎的健身運動——毽球[J].南京體育學院學報(自然科學版),2004,(4):28-30.

  林繼富.中國民間游戲總匯球類卷[M].長沙:湖南文藝出版社,2016:341.

  譚曉蘭主編.體育與健康[M].北京:北京理工大學出版社,2017:220.

  北京市民族傳統(tǒng)體育協(xié)會,北京體育大學.民族傳統(tǒng)體育100例[M].北京:北京體育大學出版社,2006:282.

  編輯:體育文化發(fā)展中心 中國體育科學學會體育史分會 陳沫

? China Sports Museum. All rights reserved.
中國體育博物館版權所有
ICP經營許可證:京ICP證030713號 網站-2 京公網安備11010102000807號
本網站由華奧星空科技發(fā)展有限公司提供制作及技術支持
客服及報障電話:010-67158866-800 客服及報障郵箱:800@sports.cn